Tumgik
#陀思妥耶夫斯基
yapphenghui · 1 year
Text
患不均迷思
借由对魔鬼的指认而结识上帝,或许才是个人获得救赎的大道——常怀感恩之心,毋宁是指向大道,远离地狱的路标。 全球500大富豪的财富,在2023年上半年增加了8520亿美元(约1.15万亿新元)。这是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富豪财富增速最快的半年。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报告称,指数名单上的每名成员在过去六个月,平均每天赚进1400万美元。 就这条新闻有两种理解和反应。一种是全球经济规模扩大,人类总财富增加。另一种是贫富差距加剧,不公不义现象更为严重。两者均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南辕北辙也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富豪财富快速增加,甚至达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个人每天平均1400万美元,或许只能说难以理喻,并没有第二种理解所隐含的负面意义。毕竟,这些富豪财富的增加,不以牺牲剥夺他人的财富为前提。换言之,其他人的生活如常,不因为富豪更富有而变得更穷。 类似第二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两部长租用国有黑白洋房…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sutekooooo · 2 years
Text
For some reason I would like to state that please do not post my work on other public social media platforms without my permission, especially Twitter and Weibo, My images are free to be used for personal enjoyment and communication, and a small number of unprofitable prints are perfectly fine, but please do not use them for commercial, political, religious or other propaganda purposes in particular.
  I myself am just a very ordinary Chinese citizen with no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pictures I draw do not have any obvious religious or political purpose, I only do so out of love and interest of these cultures. It is true that my work is mainly based on Dostoevsky's fictional works, and it is also true that Dostoevsky himself had strong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tendencies, which are historical facts that are objectively presented and cannot be changed, but my love for Dostoevsky and his work cannot be fully related to my person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tendencies, and I am only expressing my personal perception of these facts.
It is true that the creation of a picture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an examination of reality, nor can it be done purely for my personal appreciation, but I do not think it is friendly to use any means to devalue or compare other cultures or ideas, especially when doing so with the works of others who have not opened their copyright.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stress that I do not want my images to be used by others for any commercial or political or religious propaganda purposes, I just want to share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with people who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ese things. I respect your different preferences and lives, and I am grateful for your approval and support, but I hope that you show some basic kindness and respect for my immature work.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出于某些原因我来声明一下,请不要未经我的同意将我的作品发到其他的公共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推特和微博。我的图片可以随意用于个人欣赏和交流的用途,小数量不盈利的印刷也是完全可以的,但请尤其不要用于商业以及政治、宗教等宣传的目的。
  我本人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公民,没有宗教信仰,画的图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宗教和政治目的,只是出于喜爱和对这些文化感兴趣才做这些事情。我的创作确实主要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为基准,而陀氏本人确实有很强的政治和宗教倾向,这些史实是客观呈现的,我们无法更改,但我对于陀氏和他作品的喜爱并不能够与我个人的政治和宗教倾向形成完全的关联,我表达的只是我对于这些事实的个人认识。
图画的创作确实不可能离开对于现实的考据,也不可能纯粹为了我个人的私心而做,但是我认为使用何种手段去恶意地贬低或者比较其他文化或者思想是不大友善的,尤其是使用他人没有声明开放版权的作品去做这些事情。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非常不希望我的图片被他人拿去用作任何商业和政治以及宗教宣传的目的,我只是想和同样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人分享我的一些个人体验和感受。我尊重大家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也非常的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和支持,但也请大家对我还不太成熟且有诸多疏漏的这些作品保有基本的善意和尊重。真的非常感谢。
73 notes · View notes
kaite-black · 1 year
Text
Tumblr media
人是一种对什么都能习惯的动物,我想,这是对人下的最好定义。
Человек есть существо ко всему привыкающее, и, я думаю, это самое лучшее его определение.
Ф. М.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臧仲伦丨译 ​​​
46 notes · View notes
avitasashag · 2 years
Text
bipolar dairy 3
我们的时代依然中意引用陀氏,虽然是不出意外以一种名人名言式的引用频繁出现,很令人惊叹,陀氏的行文中其实很难提炼出简体中文式的名人名言,但存在某种一蹴而就一眼即中的共鸣,我不认为这种共鸣是时代式的共鸣,甚至大量阅读陀氏的人也与我基本南辕北辙,自我的先验经验在此又鲜活显影了,甚至,大多引陀氏经据典的男性都被我秘密的嗤之以鼻了,在今天的难说是什么的社会中,我们难道真的会在男性中看到一个什么他妈的彻底的阳痿者,一个没有世俗竞争力的疯狂的将形而上奉为至宝的人,难道会是男人吗。我曾与一个用数期播客谈论陀氏的男人论一些精神疾病与陀氏的感想,被他立刻用到了新一期的播客当中,我作为燃料当然不是第一次,但确实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好”的认知挫败上是全新的,我以为能够忍受许多个前几十页读下去陀氏的人,必定是抱着某种孤独的幼稚的高远意象,必定在幽闭的大屋中像我一样睫毛颤抖的发热的无用的苦涩心脏来下酒,我是难以相信陀氏的爱好者只是把它当一个什么工具这样吸引信众的。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有林奕含这样的作家,大胆无畏的发出一些比如文学到底是不是巧言令色的质问,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样大谈陀氏的男人们是巧言令色,是某种个人政治的诉求。
很多人谈林奕含的所谓文学性缺失,说她无法跨越个人痛苦而过度沉溺个人痛苦,实际上这个说法的残忍远远大于它看上去的客观,再次谈到所谓女人的碎片时,到底该不该将碎片滩成一地的讨论本身的残忍难道会低于群氓观凌迟刑的残忍吗,首先人类社会罔顾且倾向于不为女人的不适与痛苦创造共情可能,当然诸多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早都开始个人主义不正常实验的一个多世纪之后,女人依然要在流血时装作正常的来一同建筑神庙,因为每个女人都知道,如果你一旦开始真的不正常,开始符合你所经历的身体不协调与痛苦时,你就面临真正的被抛弃了,绝不是什么红糖水暖水袋的狗屁关怀。女人要被教习与痛苦共生,然后再有一些其他的可能,然而人之肉身与痛苦共生这合理吗,在男人们中最痛苦的那群中,痛苦有时生发出的金光被庙堂所赞叹,余下的,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体会循环的刻骨的痛苦是如何的。在讲述或描述或探讨这种与生俱来的痛苦时,连比喻都不再是一种堂皇的文法,痛苦在一开始是呼吸一样的补助,直到一个陌生人或者一个亲属,最不济是一块卫生巾或棉条或月经杯来提醒这部分的呼吸已经生长成熟,痛苦开始独立了,就连最便捷的棉条或月经杯都在提醒你的身体有一条路径可以被轻易攻陷,对于“爱你自己的身体”这套当代理论我坚信了一段时间,但这并不能完全在所有时刻解释这种独立却共生的痛苦,我并不完全爱我的身体,或者说,令你坚信你的身体无论如何都值得被你自己爱——这件事,很难说不是一种神圣谎言:这个谎言的不容辩驳,就像诸如神殿式的偶像和上帝到处存在一样无可辩驳,你不相信你的身体,你就无法解释诸多横祸与身体必须内陷,以及你为什么随机生为一个女人这个事实。Sarah kane说,I hate my genitals,I hate my genitals,我确实恨这无法在中文中被中性表达出的东西,它是什么都可以,唯独不可以是我光天化日之下可以泰然共处的东西。我是自由主义者中被教化最深的那群,唯独没办法与左翼自由派们共论的就是性,在这一条上我只能同人类每一代的自我献祭者们一样,拒绝与人们试图相信的“我主宰我的身体”共谋,这项秘密不共谋已经耗尽了我某部分的生命能量(如果我以为它耗尽了),我被迫忍受听着人们一遍又一遍的对身体自由的自信,每一个人的自信都深深刺痛着我,人们自如平淡的处理着关系、等待着关系、尽享欢喜与悲伤,每个人都不至于完全走到极端的两边去,像小时候室友嫉妒我被家暴男喜爱着,我看着她的眼睛说,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吗。一遍又一遍的我渐渐明白了,对于我喜欢的人我都无法避免完全的抛弃惧怕与厌恶,恨不了已逝的魔鬼们,我只能恨自己,恨自己令我再也不能安然爱着谁了,这严重极端的患得患失令我缓慢的疯狂,在这个关键点上,我还要求被爱和救赎吗(尽管好像是最需要的东西),不会有了。酷刑的时间之长已经将我致残,一两次的谈话与陪伴早就已经毫无用处了。
讨论一种连环杀手式的痛苦,是永远在担心自己有没有清理好现场,有没有在第二天的天光中与他人平静处之,哪怕头一天的晚上将尸体切割成一千片,熬夜与血浆腥臭为伍,在黎明将至之时再强吞下碳酸锂和可卡因令自己冷静,在郁期我被迫与这名连环杀手为伍(在燥期他化为一名反社会分子),我被迫被他操纵一遍遍回顾我被酷刑的部分筋肉几何、皮肤以甚种模样被活剥,我身体中化解出去的独立的散魂都是一个个肉身,连回忆中的魔鬼们也算,燥期的我似乎就是在为郁期的屠杀做万全的准备,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东西,我一点一滴的搜罗回忆中的每个细节去复原复活他们,这整个成瘾过程如此陈旧又如此全新,除了它在物理上从未成型过,在幻觉中早都进行了一百万次的屠杀,每一个连环杀手在践行之前都在幻觉中杀掉了几百万倍多的人,这些杀戮也从来不是干净利落的,没有帮手,只有自己一个人费力去猎取和诱惑猎物进入陷阱,日常的人类在许多时刻都服从社会化训导,从未跨入或接近过这条线以内,为此我只能一次复一次的自己筋疲力尽的动手,掐死一个人和刺死一个人同样费力,你永远也不能预测血液是否会太滑而令刀脱手,在幻觉的每次杀戮之后我都想在日光下大喊,经过我的人都大笑或报以完全的沉默,脱力令我只能原地抱头蹲下去,这沉默比酷刑和不断地杀戮更加冰冷,有人回应吗,我难道不希望有人回应吗,尽管我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人们永远将疯狂束之高阁,哪怕自由主义的主张里永远优美的宣称每一种疯狂都值得被看到与关怀,事实则用所有越过轨道的人们之死告诉我,没人真的理会疯狂。疯狂内化,最好的结果是人们收尸之后深情缅怀,疯狂外显,人们将你绳之以法。法律很大程度上并不会真的惩罚完全视他人为无物的社会积极者,法律惩罚的是失败者,你呼喊,回应你的是震耳欲聋的沉默。
再讨论这种连环杀手式的内耗,杀人之人在杀人之后所面临最大的困境难道仅仅是疯狂吗(无论这疯狂看上去痛哭流涕还是志得意满),真正落手杀人之时,一个人已经在幻觉中完成了自杀,幻觉中的自杀与现实中的自杀不同之处无非在于是否被队伍挤着被动登上过山车,幻觉中的自杀则更为缓慢细致,一片片凌迟自己之后再浇上热油,他人的沉默中透露着对油温与刀痕是否见血的猎奇,我问自己,你还要割下去吗,这切割的必要与杀戮的必要同样重若千斤。杀人且亲手杀人,是一个社会化过的人对自己能够做出的最接近神的事情(宗教可以随后讨论),我不以信徒的方式信仰任何宗教,如果对爱的困惑会令我陷入迷宫的痛苦,人们指责我渎神并不会令我产生任何震动。杀人永远被列入渎神的范围,尽管神本身在各种意义上都在屠杀人类(我也不全然相信神的存在)。神深恨人们在我讨论的范围内彼此屠杀,神派遣许多使者(我们自己的分身)来指责和阻挡即将发生的杀戮,神害怕人们跨越了杀戮的警戒线,真正接近与威胁神的地位。杀戮的解释权属于极少数被神化的人类,很可笑,我不得不用这样的语言来解释或讨论,这是人发明的语言,同样也是神发明的语言,使用这种语言本身就削弱了真正发生过的所有心理细节,一种冷静的理智告诉我如果需要完全的向外在世界解释清晰,我必须通过要么成功的自杀要么一系列的他杀来完成,在这个终极的二元选择中我竟然做到了现实中永远无力做到的摇摆不定,这是一种什么东西,这是一种能简单归之为求生欲的东西吗,我不这么认为。求生欲是这个世界所歌颂的诸多神圣谎言中的一个,是一种罔顾个人的、完全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本身就是反生命的,让一个人的生命自由生长,最终它能产生的只有对生命本身的厌倦与无法结束的循环痛苦,一盆花会因为莫须有的原因干枯死掉,植物在这一点上比我这个哺乳动物还要神化,不通过任何他妈的挣扎就结束了,一夜之间,这个世界就毁灭了,这是我渴求而不能得到的完美结局。
10 notes · View notes
stella5202 · 1 year
Text
燃燒的佛羅倫斯(八)曲終人散
寫在前面:以下內容為我個人推測與理解,可能有誤解,還請多多包涵。有些不熟的生徒我可能會認錯,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與感想,不妨留言,可以一起討論劇情喔~ 由於本劇編劇的創作靈感來自陀思妥耶夫斯基Fjodor Dostojewski的文學作品「白癡」,以下內容若提到2003年俄版影集「白癡」的內容會以深藍色字體表示。 以下劇透慎入 第十場…
Tumblr media
View On WordPress
4 notes · View notes
translate-cn · 3 months
Photo
Tumblr media
你以为那个事情,是只有你经历过的。但你打开书,然后发现早在一百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有过和你一样的经历。 这对于在痛苦中挣扎,以为自己深陷孤独之中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伟大的解放。 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对我们来说那么重要。 —— 詹姆斯·鲍德温 source
0 notes
isleinnisfree · 3 months
Text
种种可能 | Possibilities
我偏爱电影。 我偏爱猫。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需。 我偏爱绿色。 我偏爱不把一切 都归咎于理性的想法。 我偏爱例外。 我偏爱及早离去。 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 我偏爱线条细致的老式插画。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我偏爱,就爱情而言,可以天天庆祝的 不特定纪念日。 我偏爱不向我做任何 承诺的道德家。 我偏爱狡猾的仁慈胜过过度可信的那种。 我偏爱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爱被征服的国家胜过征服者。 我偏爱有些保留。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过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格林童话胜过报纸头版。 我偏爱不开花的叶子胜过不长叶子的花。 我偏爱尾巴没被截短的狗。 我偏爱淡色的眼睛,因为我是黑眼珠。 我偏爱书桌的抽屉。 我偏爱许多此处未提及的事物 胜过许多我也没有说到的事物。 我偏爱自由无拘的零 胜过排列在阿拉伯数字后面的零。 我偏爱昆虫的时间胜过星星的时间。 我偏爱敲击木头。 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或什么时候。 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作者 /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翻译 / 陈黎 张芬龄
I prefer movies. I prefer cats. I prefer the oaks along the Warta. I prefer Dickens to Dostoyevsky. I prefer myself liking people to myself loving mankind. I prefer keeping a needle and thread on hand, just in case. I prefer the color green. I prefer not to maintain that reason is to blame for everything. I prefer exceptions. I prefer to leave early. I prefer talking to doctors about something else. I prefer the old fine-lined illustrations. I prefer the absurdity of writing poems to the absurdity of not writing poems. I prefer, where love’s concerned, nonspecific anniversaries that can be celebrated every day. I prefer moralists who promise me nothing. I prefer cunning kindness to the over-trustful kind. I prefer the earth in civvies. I prefer conquered to conquering countries. I prefer having some reservations. I prefer the hell of chaos to the hell of order. I prefer Grimms’ fairy tales to the newspapers’ front pages. I prefer leaves without flowers to flowers without leaves. I prefer dogs with uncropped tails. I prefer light eyes, since mine are dark. I prefer desk drawers. I prefer many things that I haven’t mentioned here to many things I’ve also left unsaid. I prefer zeroes on the loose to those lined up behind a cipher. I prefer the time of insects to the time of stars. I prefer to knock on wood. I prefer not to ask how much longer and when. I prefer keeping in mind even the possibility that existence has its own reason for being.
By Wisława Szymborska From “Nothing Twice”, 1997 Translated by S. Baranczak & C. Cavanagh
0 notes
zhouzongmin-blog · 9 months
Text
《About Dry Grasses 荒草殘雪》(2023),Nuri Bilge Ceylan的長達197分鐘的電影。
如果說《冬季甦醒》改編自契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它藉鑒了《妻子》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而《荒草殘雪》則像是納博科夫《洛麗塔》的精神後代,至少在它的使用上是這樣。
錫蘭對電影的小說式處理跟納博科夫的抒情性更為一致。
冗長的激辯,討論社會學、人類學、情感和政治環境。而故事裝置於一個荒野中的學校,衝突不可避免。
在一連串慘烈的精神掙扎之後,男主角恍如乾枯的野草,突然枯黃,又很快復甦。
錫蘭仔細講述一個40歲的藝術老師無時不在的與外界的衝突,又如何不斷修復,最後得到些微的慰藉。
電影是錫蘭 嫻熟戲劇 樣式,深刻的意味需要反覆重溫。生活過的人都會有同感,這製造了看這電影的衝動和共鳴,而 耐心 成為看這電影的功課。
當電影running近三個小時以後,它的重量才呼之欲出,前面堆疊的對話和私密細節才讓人如釋負重。錫蘭的抒情畫面,讓人心驚的光線,原野上綠意盎然。
在偏遠貧瘠的地方教書,渴望離開那裡,又捲入複雜的人際控訴和道德栽贓,這個叫薩梅特的老師的生命體驗在錫蘭的電影禮,變成了一種恢宏的個人心靈史。
這電影話題複雜,需要更多時間來消化,留待仔細思考~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
read-sentence · 1 year
Text
Tumblr media
我們要求生活要有意義,
但生命的意義正是我們希望賦予它的。
生命只有去「愛」才有意義,
我們越有能力去愛和奉獻,
我們的生活就會越富有意義,。
每一種愛和鼓勵使我們豐富,
而耗費在追求物質財富和權為上的功夫,
會剝奪我們的力量, 讓我們窮困潦倒。
~赫爾曼.黑塞的漫長夏日
【閱讀・句子】
這部電影講述了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的生平故事。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於德國,13歲時曾發誓要成為“詩人或一事無成”。從1912年到1962年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他領養的瑞士。這位富有哲理的作家是一位和平主義者,是榮格心理學、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斯賓格勒和佛教信仰體系的學生。他的作品,如《悉達多》、《草原狼》和《德米安》,反映了這些影響。這些主題使得黑森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在美國的反文化中大受歡迎。這部電影讓我們深入了解了塑造這位偉大作家的性格和作品的事件。​
0 notes
hercoolmag · 2 years
Photo
Tumblr media
《生活哲學》 人只愛計較自己的煩惱,不在意自己的幸福。—陀思妥耶夫斯基 #倪端好頻道 https://www.instagram.com/niduan_ig 🌳 "Man only likes to count his troubles; he does not count his own happiness." - Fyodor Dostoevsky #倪端 #倪端話端倪 #認識自己 #你是誰 #人生哲學 #你是幾號人 #企業思維 #天賦 #成功 #諺語 #Success #幸福 #快樂 #愛 #happiness #love #倪端語錄 #語錄控 #經典語錄 #語錄系列 #勵志語錄 #正能量 #認識自己 #你是誰 #社交 #交友 #人際關係 #你在幾號人 #倪端好頻道 #煩惱 (在 Austria) https://www.instagram.com/p/CpC5DqeMJpX/?igshid=NGJjMDIxMWI=
0 notes
ao3feed-fyozai · 2 years
Text
【太陀】借冰一身血肉淋漓
read it on the AO3 at https://ift.tt/D34ye0S
by LanternBloomfield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会爱上任何人,但他能饰演出爱上所有人的模样,太宰治本人便是欺骗感情的高手,向来自认绝不会被别人骗到,这次算是马失前蹄阴沟里翻船,失足坠入了名为费奥多尔的深峡,输了个一败涂地遍体鳞伤,现在心灰意冷——好吧,其实也并没有,有谁能让太宰治心灰意冷呢?
Words: 2418, Chapters: 1/1, Language: 中文-普通话 國語
Fandoms: 文豪ストレイドッグス | Bungou Stray Dogs
Rating: Not Rated
Warnings: Creator Chose Not To Use Archive Warnings
Categories: M/M
Characters: Dazai Osamu (Bungou Stray Dogs), Fyodor Dostoyevsky (Bungou Stray Dogs)
Relationships: Dazai Osamu/Fyodor Dostoyevsky (Bungou Stray Dogs), 太陀
read it on the AO3 at https://ift.tt/D34ye0S
0 notes
Text
“如果没有别人可找,如果再也无处可去呢!不是吗,得让每个人至少有个什么可以去的地方啊……”
0 notes
sinoeurovoices · 2 years
Text
【香江寄語】:想像中的俄羅斯
這次俄國侵略烏克蘭,讓人對一個現象感到迷惑不解。我們在俄羅斯文化,無論是文學、音樂、美術、芭蕾舞,還是帶有藝術元素的體操、花式滑冰、水上舞蹈等體育運動,都看到無與倫比的藝術審美和高貴人性。但有這種偉大文化的民族,為何在現實中卻能接受普京這樣一個專制強人,會向文化親近的斯拉夫兄弟發動如此野蠻殘忍的戰爭? 俄羅斯燦爛的文化與俄國冷酷的現實,俄羅斯文學中悲天憫人的情懷與俄羅斯權力者的肆無忌憚和野蠻專制,兩者之間的反差非常驚人,令人極度不解。 因為俄羅斯文化的強大氣場,受俄羅斯文化影響,而沒有去過俄國,無親生體驗過俄國生活的,會對俄國有一種無法捨棄的依戀,會無限拔高俄羅斯的精神傳統,但親身體驗過俄國生活的反而感受不一樣。 我曾經也是一個對俄羅斯文化情有獨鍾的中國人。從小讀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這個名單要一一寫出來會很長很長。然後還有很多蘇聯文學,而且中學還學…
Tumblr media
View On WordPress
2 notes · View notes
facaifacai · 4 years
Text
罪与罚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或者叫我最欣赏的一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实际上, 我几乎看过所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妥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迷。这句话说起来比较绕口, 但能够反映出我对于这位俄国作家的喜爱。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阶段都会喜欢不同风格的作品类型或者作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现阶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小说从开头就把人带入的一种假设:这个青年真的知道他在做什么吗? 再做了这么可怕的事情之后他究竟会不会被抓起来。
  于是在接连发生一系列讽刺性的情节之后,人们会为真正的凶手呆在警察局警察却认不出来警察甚至为真凶寻找台阶下,无辜的人接连不断的被诬陷而感到害臊。
这个社会很真实,好人下地狱,坏人上天堂。
大学生杀害了与他无冤无仇的老人后一直逍遥法外,可是人们又不怪他!这真是咄咄怪事,原因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太生动了以至于人们甚至能够理解大学生杀人的心情。 进而在内心深处上悄悄的、不知不觉的宽恕了他。
小说前��段是戏剧冲突的高潮,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情节上属于把矛盾直接开门见山亮出来,如果拍成电影,这是非常优秀的编剧手段,直接把戏剧冲突放在影片开头,让人想要一睹究竟。而随着情节展开,陷入绝境的大学生的家庭收到各个方面的压力,让杀人凶手在勇敢自首的真理与躲在罪恶背后的懦弱上费了一番心思选择。
我们看着这个人物,就好像反映出了人们心理恶的那一面,直插心灵,赤裸裸的被作家剥开,但是我们却能够接受这种温柔的剖心之行,因为杀人凶手的处境是那样让人产生共鸣同情,为什么我们要责备他呢?我们平常做一些坏事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然而真理最终战胜了邪恶,杀人凶手选择了自首,心理的天平倾向了正义的一方。真是各得其所、理所当然。 合上书,我长舒一口气,复杂的生活,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Tumblr media
秦晖:《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作者: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2019-03-11
摘要:显然,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
丧家不是贬夫子 看家万为污仰尼
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获益良多,也向李零兄请教过关于《论语》的一些看法。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本书的轰动原因一半在内容,一半在题目。“丧家狗”之书名非常刺激,这个词本身出自包括《史记·孔子世家》在内的许多史籍,是别人说孔子不得志,总失败,虽略带讥讽,却并无敌意,孔子自己也认可这个说法,因此这事才在当时崇儒尊孔的氛围中载入史册,传到如今。
李零就此发挥说:任何怀抱理想,不满于现实世界的人,都是“丧家狗”。而近代思想家(李零举了美国的萨义德,其实类似的还有俄国的别尔嘉耶夫、法国的布迪厄等许多人也讲过大意相近的话)认为,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以社会良心自居,价值观疏离主流,批判现实,愤世嫉俗,因而具有强烈孤独感的那些人。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就是那些甘为“丧家狗”而坚决拒绝做“看家狗”的人。因此李零说孔子是他们的代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显然,李零对孔子的这种评价类似俄国人之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人之评雨果,应该说很不低了。甚至可以说,在那些不把孔子当神、当“圣人”来崇拜的人们中,这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 —— 如果不是在知识方面,至少在人格方面是如此。
五四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来,那些反儒的人们恰恰是流行把孔子骂成统治者的“看家狗”的。
因此李零此书甚至可以说是为孔子翻案辩诬、恢复名誉的代表作。出来找李零算账的本来应该是反孔派人士才是。
可是如今尊孔似乎已经成了主流,反孔人士已经顾不上与李零计较了,而“狗”这个词在今天的中国与司马迁的时代相比毕竟有了更浓的贬义,李零没有顾及这一点(这是他的疏忽),因此只看书名不看书的人会误以为他把孔夫子糟蹋成如何不堪。
加上今天的“儒者”与过去一样五花八门,既有“从道不从君”的清流(他们其实与孔子一样是“丧家狗”),也有一些吃尊孔饭的人,后者打心眼里就瞧不起类似雨果那样无权无势的理想主义者,总希望自己所尊的就是那权势煊赫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连名字都可以卖出巨额“版税”的。他们见到“丧家狗”的书名就怒火攻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其实,最近走红的另一部关于《论语》的畅销书,学术水平如何且不去说它(作为通俗读物也不宜苛求),单就这评价观念就低俗得很,在尊孔的旗号下几乎把孔夫子描绘成了权势的“看家狗”,要说糟蹋孔夫子,真是莫此为甚了。幸有李零的书在,真还是可以给夫子挽回不少形象的。
《论语》原来本非经 俗儒安知夫子心
李零没有把孔子当做堂皇的“圣人”,却也决不像五四时那样,把孔子当作反面人物来否定。在他的书里,孔子是个“怀抱理想”的好人。但是评孔子毕竟不同于评《论语》。孔子其人如何姑且不论,《论语》一书,即便在尊孔的儒家体系里,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呢?
要讲《论语》,这是首先需涉及的问题。
讲到儒家经典,我们知道《论语》的地位是历经变化的。
孔子如果自己知道今天的人把《论语》放在《六经》之上,恐怕他也不大会高兴。
其实孔子以后很长(长达千年以上)一段时间,《论语》虽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书,但在宋以前,儒家的人是没有把它当做经典的。那时儒家崇奉的是《易》、《诗》、《书》、《礼》、《乐》和《春秋》“六经”,所谓《乐》是典礼音乐,当时没有记谱法,所以只是口耳相传并无经书。有书的就是“五经”。那时的儒家一直就讲这“五经”或者“六经”。
传承旧学的是“我注六经”,发挥新说的是“六经注我”,官方设立“五经博士”,儒者传习也按“五经”分科。
司马迁总结孔子的成就说:“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候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这里提到的很多事是出自《论语》的记载,显然太史公很熟悉此书,却不提此书,他讲孔子的贡献和影响,没有一字提到《论语》。
班固释“儒”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这里仍然只提到六经。
直到唐代,颜师古编《新定五经》,孔颖达纂《五经正义》,这期间人们又把“礼”学扩大为《仪礼》、《礼记》、《周礼》等“三礼”,“春秋”学扩大为《公羊》、《谷梁》、《左传》“三传”,三礼三传至唐并皆入为经,连同《易》、《诗》、《书》号称“九经”,而《论语》仍然不在其中。
当然作为儒家,把《论语》从诸子著述中拔出给予特殊地位,也不难理解。《汉书·艺文志》在沿用刘歆《七略》分类法时,把《论语》与《孝经》、小学都附于六经之后列于“六艺略”(顔师古注:“六艺,六经也。”),而不列于“诸子略”,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这“六艺九家”中的后三家与“六经”还是有质的区别。
当时这三家都被视为“传”,亦即解经的著述而不是经本身,正如《诗经》有齐后氏传、韩内外传,《春秋》经有公羊、谷梁与左氏“三传”一样。换言之,《论语》当时的地位与左丘明、韩婴等人的著作相当。
而东汉的王充还说:“《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以其遗非经。”明指《论语》并非经书。王充指出,那时规定五经都用二尺四寸的长简钞写,而像《论语》这样的书则只能用八寸短简(《论衡·正说》)。李零列举考古出土的实物,表明这个说法是确实在遵行的。
可见在当初儒家那里,《论语》的地位绝对无法与“五经”相比。
直到北宋中期以后,刘敞首倡“七经”之说,《论语》才首次列入其中。南宋末年,朱熹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当时又出现了“十三经”之说,也把《论语》列入。
所以,《论语》被尊为经典,并非古儒传统,而是宋明理学的特点。
即使把儒家学派当作信奉的对象,《论语》本身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也是值得讨论的。
孔子之功非《论语》 绍述“圣道”在六经
陈明先生说,训诂不仅要从字词中着眼,而且要放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去看,这个说法我很赞成。正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古儒崇奉《五经》而不是《论语》,这完全可以理解。
孔子及其学派当时的主要事业是什么?
主要不是弄了一本《论语》教人修身养性,《论语》也不是孔子自己写的。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今天这话被许多人理解为他自认主要是教育家,培养了很多学生。
这样理解其实也不对。
所谓“述”,并非讲课,而是“绍述”,即整理、阐扬之意。
整理什么?
就是整理三代(其实主要是西周)的典籍,也就是“好古”。所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不能分割的一句话,它的意思并不是“只教书,不写作”,而是“绍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创作,坚信并弘扬古代的道理”。
可见孔子并不标榜自己创作了什么,就算《论语》是他的口授作品,与他整理、编辑的西周典籍即所谓“六经”相比,也并不重要。
孔子也没有标榜教出了多少学生,但很自负他传承了周公之道。
前述司马迁、班固等人强调的也是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功。按照汉儒的说法,《易》的《易传》,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等皆出孔子之手;《诗》三千篇,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并皆配弦歌;《尚书》三千篇,孔子删定为百篇;《士礼》十七篇,为孔子编定;《春秋》则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史记”(指当时的官史,并非后来那部“太史公书”)修成的(《史记·孔子世家》)。
尽管这些说法具体到每一项都争议不少,但孔子绍述古典之功是公认的。
总之,孔子一生心血所寄、他毕生事业的核心,就是他系统地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典籍, “尧舜文武周公之道”因以载之,而不是他自己创作了什么。
当然除了整理“六经”,他还干了许多事:他曾经风尘仆仆到处游说,希望当权者按他的意图来“从周”,他也确实立学杏坛,为传承“周公之道”培养了许多门生。
但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吾从周”而为,而承载“周制”弘扬“三代”价值观的,主要并非《论语》,而是“六经”。
不仅那时儒家的经典是“六经”而非《论语》,甚至儒门的宗主究竟是孔子还是周公,也长期存在着争论。
李零指出孔子生前不是、也不承认自己是圣人,是他死后子贡、宰予等一帮门生把他抬举成圣人的。其实,子贡他们远未达到目的。所以直到汉代,在儒家内部的经学论战中古文经学派仍然主张儒门的宗主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孔子是“先师”,周公才是“先圣”。先师传先圣之道当然也是伟大贡献,但不能与先圣等量齐观。
尽管这种“传经不传道,尊周不尊孔”的论调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看实际上是儒表法里状态下“从君不从道,尊官不尊士”的反映,但从学理上讲,这种说法和孔子自己一再讲“从周”、强调对于周公之道自己只是绍述者而非创作者是密切吻合的。
丧家只缘周变秦 坑儒皆为古非今
所以,像黑格尔这样的西方人看到《论语》这样充满了浅白“大实话”的书,便对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不屑一顾,固然是蔽于偏见 ——
不读“六经”,只凭《论语》来妄评儒学,这与只凭《毛主席语录》来妄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样吗?而今天有些人把《论语》抬高到近乎“儒家圣经”的程度,那也有似于当年把一本薄薄的《毛主席语录》说成是马克思主义“顶峰”一样,今天的“《论语》热”对于儒家,与当年的“‘语录’热”对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弘扬,还是糟蹋呢?真值得研究。
孔子几乎花毕生精力来搜集、整理、编辑周代典籍,包括形而上学(《易》)、政治文献(《书》)、社会伦理规范(《礼》)、官民文艺遗产(《诗》)和历史纪录(《春秋》)等,他这样做当然并不是仅仅基于学术兴趣。
孔子以及后来的孟子,都生于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发生最剧烈变化的“周秦之际”,对于这个时代的变化,他们都觉得是礼坏乐崩、山谷陵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此他们感时伤怀,积郁难平,愤世嫉俗,疾首痛心。
孔子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三代”黄金时代的憧憬,并表达了他要“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三代”文明的希望。
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
显然,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 —— 死去的“先王”可以是完人,孔子也没少对之歌功颂德,然而他们已经死了,不能给孔子以恩宠,而活着的统治者对这样的“哭庙骂殿”则是很不待见的。
因此五四以后的激进派有称道孔子的,说他是“革命家”,这自然是夸张,揭竿造反这种事孔子不会干。但他是当时的“异见人士”则毫无疑问。
对孔子,不管是褒还是贬,都得从这点出发。
过去反孔批孔的,说孔子对现实不满是“历史倒退论”、“今不如昔论”,是“九斤老太”,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狂”。几十年批儒,孔子最大的罪状就是这个。
而褒孔扬孔的,则说孔子的这种不满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是“独立人格”与“社会良知”的体现。
总之,复古倒退也罢,批判精神也罢,相反的评价针对的是同一个事实:孔子对现实不满。
那么孔子对什么样的现实不满?
当然就是对“周秦之变”不满。
在当时的剧变中,孔子是维护周制,主张复古,宣传“王道”,反对最终导致秦制的“霸道”的。而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另一股潮流,即法家,则是推动秦制的。周秦之变背后的思想冲突,主要就是所谓的儒法斗争。
过去我国史学界在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社会阶段论”曾经认为周秦分别属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而且把秦以后的政治结构称为“封建专制主义”。于是维护周制的孔子就被斥为“复辟奴隶制”的反动人物,而汉武帝以后被尊崇的董仲舒式的新儒学,又被斥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代表。
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人再这样讲了 —— 人们一方面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奴隶社会”,另一方面也知道汉语传统所谓的“封建”,即封邦建国诸侯林立的西周宗法贵族政治,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帝国“专制主义”,是差异很大的两回事。
在这个意义上,孔孟时代的古儒确对秦政式“专制主义”十分拒斥。当然这并非像一些以现代观念拔高儒家的人讲的那样,是因为古儒中有什么“自由民主”因素,而是因为孔孟弘扬的是以宗族认同、小共同体本位、大宗封建小宗、封臣依附于封主、封主保护封臣为基础的周制,他们是以“封建”反“专制”、以贵族政治抵制皇权-官僚政治的。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具体相信什么“五种形态”,但总相信历史进化论,认为后来总比先前好,后来的秦不管是什么“社会”,总比先前的周“进步”,而孔子要“复古倒退”,总是不对的。
这种看法问题也很大,姑且不说“后来总比先前好”的庸俗“进步史观”能否成立,就算“后来”确实更为“进步”,它也并非不能批判、反思,否则社会怎么能继续“进步”?
而这种批判利用过去的资源,采取“复古”的形式,在世界史上其实甚为常见。
中世纪晚期西欧著名的“复兴”运动(过去译为“文艺复兴”不确,而且望文生义容易误解)不就是以复希腊罗马之古为标榜的吗?它是“复辟”了古希腊罗马的所谓“奴隶制”,还是推动西欧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不是很清楚吗?
所以对于孔子的复古、“从周”,我们既不能闭眼不看,而把夫子看作个超时空的神仙,捧成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古今而皆能的空话大话的“圣人”,也不能抓住“复古”就骂他“反动”,似乎“先进分子”就只有满嘴摩登一身时髦。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加给古儒的罪名是“以古非今”。
而今天我们论孔子,当然要讨论这“古”当不当“以”,但更要讨论这“今”该不该“非”。——这且按下不表。
丧家烈士鲁诸儒 看家好狗叔孙通
李零指出,孔子使劲讲道德,正是因为当时宗法道德已经崩溃。这无疑是对的。
在宗族认同普遍、封主-封臣关系稳定的西周,那套价值体系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被视为自然,并没有系统化论证与大力弘扬的需要。所以在“三代”,在真正的周公之世,是没有儒家一说的。
正是在西周社会结构及其价值体系已经“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以“吾从周”为志的孔子及其学派才应运而生。
而整理“六经”既是对“周制”(或“三代之制”)的系统化叙述,更是弘扬“周公之道”的一整套价值宣示,它比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论语》—— 一本头绪纷繁随手记下的孔门师生杂感录重要得多,也就理所当然了。
然而孔孟的努力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孔孟两人当时都是到处碰壁、倍感孤独的“丧家狗”。
但是他们的学生也有很得意的,因为在那时的大潮中儒门后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化。
在“礼坏乐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孔子身后“儒分为八”,其中有影响的主要就是思孟与荀子两支。
荀子“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再“从周”而改行“法后王”,汇合于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
而思孟一支则历经坎坷,与法家和秦制激烈冲突,以至发生“焚书坑儒”。
虽然“焚坑之祸”实际上是全面压制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并非只对孔门(首当其冲的那些方士还并非儒家),后来儒者只讲坑“儒”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烈士形象。
但是应该承认,在“周秦之变”中最鲜明地“从周”的儒家是这场镇压的重点。
所谓“燔诗书,明法令”的说法和“以古非今”的罪名,都明显地体现了“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儒法冲突在这场事变中的重要性。而这也导致了儒门分化加剧。
有些人,例如后来号称汉代“儒宗”的叔孙通,靠曲学阿世、谄媚“暴秦”仍然混得不错,而且秦亡后还有奶便是娘,“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史记·刘敬叔孙通传》)。
而另一些人,如以孔子七世孙孔鲋为代表的“鲁诸儒”则相反,他们对暴政忍无可忍,从“异见人士”真正变成了革命党。
最后孔鮒带领“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即陈胜)”,投身反秦起义。在兵败陈下的悲壮一幕中,孔鲋这个“缙绅先生”居然与农民造反领袖陈胜一同死难。
于是孔鲋与叔孙通,上继孟子与荀子,代表了大分化中儒者的两种主要选择:是像孔鲋那样继续做“丧家狗”,甚至不仅“丧家”还丧身,成为反抗暴政的“烈士”呢,还是像叔孙通那样改换门庭做“看家狗”?
应当说多数儒者还是依违两者间,既不能像孔鲋那样杀身成仁,也不愿像叔孙通那样寡廉鲜耻。
以法治国儒治心 《论语》于是而为经
然而在不断碰壁之后,还是叔孙通的道路显得越来越有优势。到了汉景帝时代,一些儒家还宣传推翻暴君有理,宣传所谓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结果在如今可以被称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那次“辕黄之争”中,碰了一鼻子灰,汉景帝宣布革命理论不能再讲,“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正好西汉前期几十年间由道家演变而来的黄老之学是主流思想,而汉初黄老继承庄子的犬儒主义,提倡顺其自然、恢诡谲怪、因是因非、无可无不可,像孔老夫子那样死脑筋想不开一定要“吾从周”,那不是犯傻吗?
于是在“上好申韩,下必佛老”,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的氛围中,后来之儒越来越学乖了,懂得“圆融通透”了。
他们先是学会了“以法入礼”(瞿同祖先生曾论证过曹魏时“以礼入法”和“法律的儒家化”,但实际上此前数百年己先有“以法入礼”和“伦理的法家化”,到曹魏时再“儒家化”,此“儒家”已非彼孔孟时的儒家了)。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先生又把韩非发明的“三纲”弄过来,完成了“儒表法里”的改造,于是武帝龙颜大悦,儒家据说也就得到了“独尊”的地位。
尽管董先生“丧家狗”的习性尚未全泯,他在放弃“革命”的同时还把那装神弄鬼的谶纬之学弄来,想对皇上保留一点“上天示警”的约束,但后来在曹魏到隋唐间皇上们又感不爽,下辣手杀了许多人,把谶纬禁绝,于是“上天示警”也不灵了。
这样,儒者便完成了从“丧家”到“看家”的演变。“百代都行秦政制”,体现“周公之道”的“五经”自然显得太虚了些,经典尽管还是经典,但不能过于当真。
这时《论语》的重要性就出来了:“霸道”既然惹不起,“外王”既然搞不成,我们就玩“内圣”吧!
而《论语》作为纪录孔子“嘉言懿行”的书,恰好用作修身养性的指南,于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
今天理学家讲滥了的“内圣外王”其实本来源于《庄子·天下篇》,是道家之言,并非儒家祖传。
正如李零所言,孔子那时只讲“远圣”(尧舜等远古圣王)而从不言今圣。所谓“远圣”也只是通过行��政安天下,而不是通过修身养性体现出来的。亦即那时的儒学只讲“外王”,而不讲什么“内圣”。
只是在外王无可挽回地变成“外霸”后,儒学才逐渐变成“向内用功”的心性之学。
后来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行秀曾有名言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万松老人自知佛学不能治国,所以只为之争取形而上领域的权威地位。
但确切地说,这话与其说讲儒佛关系,不如说用在法儒关系上更合适,就是“以法治国,以儒治心”[当然这里讲的以法(家)治国决不能混淆于今天强调现代人权法治的“以法治国”概念]。
秦不用说是以“反儒”治国的,“百代都行秦政制”的后世也不可能真正“以儒治国”,充其量不过是以“儒表法里”治国而已。
于是不能治国的儒便只能“治心”了。
这就是宋以后《论语》不但成了“经”,而且位列''五经”之前,乃至今天许多人谈起儒家来不知有“五经”,但知有《论语》的原因。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链接
2 notes · View notes
stella5202 · 1 year
Text
燃燒的佛羅倫斯(七)三角戀曲
寫在前面:以下內容為我個人推測與理解,可能有誤解,還請多多包涵。有些不熟的生徒我可能會認錯,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與感想,不妨留言,可以一起討論劇情喔~ 由於本劇編劇的創作靈感來自陀思妥耶夫斯基Fjodor Dostojewski的文學作品「白癡」,以下內容若提到2003年俄版影集「白癡」的內容會以深藍色字體表示。 以下劇透慎入 第七、八、九場…
Tumblr media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